7月22日-24日,来自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产教融合学生团队——“智造寻机”智能制造装备实践支队来到清研同创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研同创公司”),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实践活动,经过四个月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清研同创公司与清华大学“学研产”一体化合作模式初见成效。
清华学子交出第一份“答卷”
今年3月,“智造寻机”支队的同学们来到清研同创公司调研实际工程需求,参与高铁建设及运维专用智能制造装备、风电叶片专用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项目,通过与工程师们的深入交流,将项目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作为研究课题。
小组同学返回学校后,迅速开展相关调研与设计,理清开发任务的目标和边界,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分组进行研发,每周集中交流讨论,目前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同学们再次来到清研同创公司集体办公,和工程师们展开面对面的技术交流,进一步完善程序开发及方案设计,并为后续的现场实验做足准备。
支队长吴启为 从“零基础”到大收获
支队长吴启为和同学开发的机器人“碰撞检测”程序,运用了机器人正运动学的知识,通过对机器人工作空间进行分析,自动判别机器人在狭小空间内是否会与喷涂对象产生碰撞。
初次接触到项目的时候,吴启为还是一位大一新生,源于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他加入了这支产教融合团队,短短几个月成长得非常迅速。
“当时我希望通过接触一些实际项目学到更多东西。比如我想学轨迹规划,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因为知识体系比较庞大,如果有一个实际问题,就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请教别人或者是自学,这样的学习更有目标感,知识也掌握得更扎实。当然,如果能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会觉得非常有意义。”吴启为说道。
以实践育人 产教融合见成效
支队以产教融合兴趣小组形式强化以实践育人,以学生主导、教师指导、工程师提供支持、企业提供硬件的模式开展科研工作,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创造面向产业侧的价值,在实践中完成培养闭环和价值闭环。
据了解,这支学生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积极研发,一个学期就初步完成了机器人碰撞检测、机器人自适应轨迹规划、机器人调试软件等多个研发成果。
离开天津后,支队两个小组将分别带着他们的阶段性研发成果,前往清研同创公司客户现场进行初步验证,并作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辅导员梁嘉炜博士介绍说:“同学们在实际的课题中成长得非常快,支队长吴启为刚加入团队的时候可以说是‘零基础’,他从零开始学习编程、算法,然后再从实践当中去印证。学生们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研发、生产的情况,丰富工程实践的经验,一方面通过企业提供的课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研发,再到应用场景中进行实验和调试。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同学们真正动手去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大家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清研同创积极打造高校产教融合平台
清研同创公司运营总监张作军对清华学子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高校是科研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与清华大学培养的学生团队合作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前沿科技信息和创新思维,推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时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同学们可以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获得落地的技术需求,从而更快提升自己,也为个人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清研同创会继续为同学们提供好的平台和服务,创造共赢的合作模式。目前,清研同创同时与河北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建立了2024年天津高校研究生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对接及开展工作。